文化中国行|非遗“绘”烟火 绵竹年画焕新生
文化中国行|非遗“绘”烟火 绵竹年画焕新生
文化中国行|非遗“绘”烟火 绵竹年画焕新生央广网德阳6月25日消息(记者 昌思荣 王颖)年画村位于(wèiyú)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,是著名的(de)德孝文化之乡,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绵竹年画”的发源地。走进村子,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宅(mínzhái)错落有致,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描绘着一幅幅色彩鲜艳(sècǎixiānyàn)、生动有趣的年画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博物馆(bówùguǎn),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(pūmiànérlái)。
年画(niánhuà)村白墙上的“绵竹年画”(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)
据了解,绵竹年画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,历经千年传承,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活态遗存(yícún)。2006年,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近年来,年画村依托独特的年画资源(zīyuán),积极(jījí)发展乡村旅游(lǚyóu),逐步打造出集年画技艺传承、文创产品开发、研学体验、艺术培训与主题(zhǔtí)度假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,接连获得(huòdé)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等多项荣誉。
色彩鲜艳的“绵竹年画(niánhuà)”(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)
“农闲握笔头,农忙扛锄头”,是年画村的真实写照。闲暇之余(yú),当地村民们就会来到村里的农闲堂,拿起画笔(huàbǐ)给年画上色,每接一笔订单就会获得(huòdé)相应的收入,这(zhè)也成为当地村民务农之外的又一笔经济来源。
“现在我们村儿越来越出名了,年画的销量也越来越高,我们空闲时就(jiù)会接一些订单,既能(néng)照顾家里,又能多一笔收入。”年画村村民何花告诉记者(jìzhě)。
年画村村民们正在(zhèngzài)给年画上色(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)
近年来,研学(yánxué)旅行火热“出圈”,年画(niánhuà)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,大力发展年画研学产业(chǎnyè),整合全镇十余家年画工坊,不断(bùduàn)打造内容丰富的研学课程。据统计,2024年年画村全年接待年画研学7万余人次。
除此之外(chúcǐzhīwài),年画村还在产品创新上下足功夫,开发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年画文创产品,如年画刺绣、年画服饰(fúshì)、竹编年画等20多个(duōgè)系列、1000余种产品,既保留(bǎoliú)了年画的传统元素,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,深受游客喜爱,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琳琅满目的“绵竹年画”文创产品(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(chāngsīróng) 摄)
为了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,年画(niánhuà)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(pèitào)服务,引入(yǐnrù)更(gèng)多新业态。多元的消费场景与可感、可触、可体验的非遗魅力,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流连忘返,年画村也成为绵竹市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。
“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绵竹年画的传承(chuánchéng)与创新(chuàngxīn),用非遗‘点亮’文旅市场发展的新前景。”绵竹市孝德镇副镇长李月航告诉记者。
以文促旅,以旅彰文。绵竹年画(niánhuà)这一民俗文化瑰宝正绽放(zhànfàng)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(qǐng)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(wénzhāng)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(bù)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央广网德阳6月25日消息(记者 昌思荣 王颖)年画村位于(wèiyú)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,是著名的(de)德孝文化之乡,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绵竹年画”的发源地。走进村子,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宅(mínzhái)错落有致,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描绘着一幅幅色彩鲜艳(sècǎixiānyàn)、生动有趣的年画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博物馆(bówùguǎn),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(pūmiànérlái)。
年画(niánhuà)村白墙上的“绵竹年画”(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)
据了解,绵竹年画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,历经千年传承,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活态遗存(yícún)。2006年,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近年来,年画村依托独特的年画资源(zīyuán),积极(jījí)发展乡村旅游(lǚyóu),逐步打造出集年画技艺传承、文创产品开发、研学体验、艺术培训与主题(zhǔtí)度假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,接连获得(huòdé)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等多项荣誉。
色彩鲜艳的“绵竹年画(niánhuà)”(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)
“农闲握笔头,农忙扛锄头”,是年画村的真实写照。闲暇之余(yú),当地村民们就会来到村里的农闲堂,拿起画笔(huàbǐ)给年画上色,每接一笔订单就会获得(huòdé)相应的收入,这(zhè)也成为当地村民务农之外的又一笔经济来源。
“现在我们村儿越来越出名了,年画的销量也越来越高,我们空闲时就(jiù)会接一些订单,既能(néng)照顾家里,又能多一笔收入。”年画村村民何花告诉记者(jìzhě)。
年画村村民们正在(zhèngzài)给年画上色(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)
近年来,研学(yánxué)旅行火热“出圈”,年画(niánhuà)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,大力发展年画研学产业(chǎnyè),整合全镇十余家年画工坊,不断(bùduàn)打造内容丰富的研学课程。据统计,2024年年画村全年接待年画研学7万余人次。
除此之外(chúcǐzhīwài),年画村还在产品创新上下足功夫,开发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年画文创产品,如年画刺绣、年画服饰(fúshì)、竹编年画等20多个(duōgè)系列、1000余种产品,既保留(bǎoliú)了年画的传统元素,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,深受游客喜爱,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琳琅满目的“绵竹年画”文创产品(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(chāngsīróng) 摄)
为了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,年画(niánhuà)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(pèitào)服务,引入(yǐnrù)更(gèng)多新业态。多元的消费场景与可感、可触、可体验的非遗魅力,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流连忘返,年画村也成为绵竹市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。
“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绵竹年画的传承(chuánchéng)与创新(chuàngxīn),用非遗‘点亮’文旅市场发展的新前景。”绵竹市孝德镇副镇长李月航告诉记者。
以文促旅,以旅彰文。绵竹年画(niánhuà)这一民俗文化瑰宝正绽放(zhànfàng)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。
更多精彩资讯请(qǐng)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(wénzhāng)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(bù)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